1月4日,國土資源部對外透露,《礦產資源戰略基地儲備研究》課題項目通過了專家組的評審驗收。這表明我國礦產資源戰略儲備制度開始加速推進。此舉對于充分利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形勢,加緊建立完善國內礦產資源戰略儲備,適時調整我國化學礦等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以及保護戰略的部署具有重要意義。
據了解,礦產資源戰略基地(礦產地)儲備是一種建設運營成本較低、管理相對容易、保障時效長的資源儲備方式。
該課題是由中央地質勘查基金管理中心組織、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和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共同承擔完成的。課題研究項目主要成果為《礦產資源戰略基地儲備研究報告》以及《礦產資源戰略基地管理暫行辦法(建議稿)》兩項內容。研究報告提出了我國開展礦產資源戰略基地儲備的基本原則及儲備方式、儲備規模及結構、重點儲備礦種及布局以及礦產資源戰略儲備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以及政策建議等。暫行辦法則明確了我國礦產資源戰略儲備基地的收儲、輪換、動用條件、方式和程序。
據中央地質勘查基金管理中心主任程利偉介紹,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石油等資源消耗也隨之大幅度增長,未來一個時期我國資源消耗仍將處于高增長階段,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資源約束會進一步加劇。國家在加大礦產資源勘查力度、提高資源保障程度同時,加快建立和實施符合我國國情的礦產資源戰略儲備制度,逐步形成重要礦產資源儲備體系,已成為一項刻不容緩的緊迫任務。
據了解,目前,我國戰略石油儲備和以物資產品儲備方式實施的礦產品儲備在實踐中已經相對成熟。我國從2004年開始建設鎮海、舟山、大連、黃島等一期 4座儲備基地,其中,鎮海、舟山基地目前已開始注油。與此同時,“十一五”以來,我國還啟動了鐵、銅、鋁、錳、鉻、鉀鹽等非能源短缺性礦產和稀土、鎢等優勢礦產的礦產品戰略儲備。到2009年12月底,我國將力爭完成銅、鉀鹽、磷3個礦種資源的潛力評價。《礦產資源戰略基地儲備研究》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將為我國最終啟動礦產資源儲備鋪平道路。
以上信息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