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了,來自河南南陽的宋賓今年終于在廣東過了個熱熱鬧鬧的團圓年,因為今年弟弟帶著妻兒也來廣東打工了。宋賓今年50多歲,10年前他看到外甥和外甥媳婦小兩口在廣東打工兩年就給家里蓋起了村里最氣派的紅磚大房子,心一動,說服老婆一起來到廣東打工,幾經(jīng)輾轉(zhuǎn)終于找到一份較穩(wěn)定的工作,宋賓在厚街的一家手機配件加工廠當起了保管,愛人在同一園區(qū)內(nèi)的另一家工廠食堂里幫廚,兩個人的工資加起來每月不足3000元,但宋賓往老家打電話時還是每次都以身示范,鼓勵老家的親戚朋友也到廣東打工“一個月1200是不多,可是我們50多歲的人了,也干不了重活,在這兒輕輕松松跟玩兒一樣每月一到時候就有1200塊錢,在家種地干零工,一年到頭累死累活也掙不上一萬塊錢,出來就比在家強。”宋賓夫婦二人住在工廠提供的一間30平方米左右的宿舍里,有床有桌有電視,桌子上擺著從老家?guī)淼拿鏃l機、簡單的餐具、桶裝酒、還有幾盒煙。宋賓的工作沒有休息日,過年也不回家,但有事可以請別人代班,工廠離厚街鎮(zhèn)中心步行半小時左右,夫婦倆有空時就一起去逛街,他們最喜歡的是超市里搞特價的肉和菜,冬天買回來打火鍋又省事又暖和。宋賓對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非常滿意。
在他一年又一年的召喚下,弟弟宋強終于抵擋不住誘惑也來東莞嘗試一下,幾個月后,他把家里的地和房子都租了出去,帶著老婆和初中還沒讀完的兒子舉家到厚街打工。宋強在一家冷凍食品廠當保安,宋強的妻子在一家較大鞋廠作普工,兒子宋亮幾個月來已經(jīng)換了三四家工廠,掙的錢除了買了部新手機外所剩無幾,天天不是玩手機就是去網(wǎng)吧打游戲,還把頭發(fā)染成了棕黃色,“一來就學壞全家人都想揍他。”
但作為90后的宋亮有自己的想法,“他們給我找的工作都是在流水線上的活兒,一學就會,天天就那幾下子,又累管得又嚴,最重要是學不到什么東西。”每次家人嫌自己又連工資不要就跑了,宋亮就如此反駁,“我想找個能學點技術(shù)的活兒,以后自己干,要不在流水線上打工,到老也就這幾個錢。”他的愿望是學修車,以后在東莞或是回老家開個汽修廠。宋亮的擇業(yè)觀在90后找工族中非常具有代表性,這一代人養(yǎng)家糊口的壓力沒有父輩那么大,都受過較高的教育,對勞動強度和自由度都有一定的要求,他們不屑于做一點技術(shù)含量都沒有的普工或服務員,不愿意重蹈父輩打一輩子工的覆轍。
作為新生代務工者,宋亮們對職業(yè)前景的關(guān)注日益提高,甚至把這個看得比工資福利還重要。宋亮心中的榜樣是表哥李浩和陳國忠。李浩今年31歲,十幾歲技校畢業(yè)就跟女朋友一起來廣州打工,在廣州墩和的一家服裝廠干了幾年車工。2006年兩人結(jié)婚后,妻子回老家生孩子帶孩子,李浩轉(zhuǎn)做了幾年銷售。為了方便照顧家,李浩在鄭州一家較大的畜藥加工廠做銷售,憑借在廣州積累的人脈和經(jīng)驗,越做越好,如今已經(jīng)升為負責長江以南地區(qū)銷售的副總。陳國忠今年35歲,20出頭時到東莞打工,幾年時間就回家買了輛卡車跑長途。在勞務輸入大省河南、四川、湖南、江西等地,20歲左右到廣東打工,女人結(jié)婚后回家生孩子守家,男人辛苦幾年嫌足本錢回家做生意,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前提是,幾年前的廣東,工資普遍是內(nèi)地同工種的兩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