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之家網訊:貨幣政策趨向寬松,國債期貨重啟窗口.國債期貨自2012年2月13日仿真交易上市,已經運行近半年的時間,總體來說,運行順利,投資者參與熱情較高。
仿真交易已歷經三個階段
從仿真交易上市到現在,具體來說,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就是上市初期的異動期,由于國債期貨仿真交易是國債期貨停止交易多年后首次開啟,加之是仿真交易,前期投資者觀望情緒較重,參與程度有限,缺乏對國債期貨期現定價的套利者,導致前幾個交易日,日內波動較大。第二個階段是高速發展平穩運行期,這個階段的表現是,持倉量上升明顯,日內波動收窄。第三個階段是貨幣政策寬松預期下的交投活躍期,這個階段的特點是,隨著5月第二次下調存款準備金和6月、7月兩次降息,國債期貨走出了一波較大的上漲行情,期間TF1209,TF1212合約持倉量明顯放大。
從持倉特點上來說,上市初期至二月底,TF1203和TF1206構成主力合約,三月至四月,TF1206是絕對主力合約,五月,TF1206和TF1209成為雙主力合約,六月以來,TF1209和TF1212持倉量均較大,是雙主力合約,截至7月27日,三個合約總計近9萬手持倉,這與2月底持倉量相近,說明參與國債期貨仿真交易的投資人群較為固定,這一方面由于國債期貨專業性較強,適合參與的投資者有限,另一方面其日常波動較為平緩,日內參與者較少,中長線參與者為主。
重啟恰逢其時
當下,世界經濟在后危機時代存在諸多不確定性,而最初國債期貨在美國推出也是為了應對七十年代后危機時代嚴重的利率風險而推出的,從這個角度說,國債期貨的重啟可謂恰逢其時。
我國也在積極推動利率市場化,以防范金融風險,優化資源配置。一方面,管理層從制度建設角度闡明了利率市場化的必要,另一方面,我國近年來,國債券市場發展迅猛,從客觀上也需要國債期貨等套期保值工具。到目前為止,我國債券存量近20萬億,是1995年底3300億元的幾十倍;最近一年發行國債1萬4千億,比起1995年僅有1511億的發行量,增長了8倍之多。而且國債余額占GDP的比重也尚有空間,從大方向和發展趨勢來看,我國的國債市場仍將不斷擴容,國債期貨在中國期貨市場里也將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目前,我國持有國債現券的機構主要有銀行、保險、券商、基金、非金融機構以及境外投資者。從持有的占比看,銀行無疑是最大持有者,擁有超50%的現券,也是銀行間市場最活躍的參與者,市場利率每上升1個百分點(100個基點),商業銀行所承擔的潛在損失為兩千多億元,但銀行參與國債期貨市場,目前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銀行國債資產龐大,目前期貨公司注冊資本普遍在10億以下,最多不超過20億,難以承載如此大額保證金風險,如果采取獨立結算,那么銀行一家獨大的局面可能影響其流動性;其次,銀行參與期貨市場目前還存在一定法律法規的限制。
這樣看來,再綜合銀監會之前的一些表態,銀行在國債期貨上市初期可能不會參與到期貨市場中來。但保險、券商等機構的參與熱情可能較高,對于保險公司來說,特別是壽險公司,其資金主要用于投資銀行存款和購買中長期限固定利率債券以滿足其保單償付期較長、償付金額較確定、現金流量比較穩定的特點,因此,其資產價值對利率變化是高度敏感的,有很強烈的套期保值的需求,而券商,參與債券市場的主要目的是賺取價差,投機性較強,未來參與國債期貨市場料以投機為主。國債期貨有助于證券投資機構鎖定成本,保證一定的盈利水平。
將會有較快發展速度
我國國債期貨市場重新起步,雖然時間上有所落后,但從我國國債市場體量上看,勢必有較快的發展速度,借鑒發達國家債券期貨發展的歷史,我國國債期貨的發展可能呈現以下特點:
首先,期初發展規模驚人。以中國臺灣地區為例,現券交易的金額從1991年的1088億美元跳升到2001年的31441億美元,十年間成長了28倍。
其次,品種結構將日益完善。目前仿真交易合約只有單一品種的五年期標準券,而我們知道,CBOT 的美國債券涵蓋長期(30 年)國債期貨、10 年期中期國債期貨、5 年期中期國債期貨、2 年期中期國債期貨以及小型(Mini-size)長期國債期貨和小型 10 年期中期國債期貨等,形成了較為合理的利率期限結構,滿足了資本市場中期,中長期,長期避險保值的需要。所以繼五年中期國債后,我們會推出短期及長期國債期貨合約。
再次,交易集中。按國際經驗看,隨著市場的實踐檢驗,交易日益集中在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和中長期國債上。
最后,有可能面對國際競爭。不少國家和地區的交易所爭相上市別國的利率期貨合約,以增大其市場份額.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就曾經成功上市了日本政府債券和德國債券期貨,所以我國國債期貨上市也可能面臨國際競爭。
總之,國債期貨仿真交易的平穩運行,為國債期貨的推出做了很好的鋪墊,而國債期貨的推出作為利率市場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金融改革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