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消費者而言,一次家裝的歷程無異于一場斗智斗勇卻并無勝算的戰役。若干年來,在傳統家裝模式下,盡管消費者多少對家裝貓膩有所了解,但在設計師、工長、主材銷售商結成的利益聯盟中,“貓膩”總是以不同的面孔出現,和初涉家裝的消費者“躲貓貓”,顯然,何時結束這種“躲貓貓”的家裝歷程,還家裝一個“透明地帶”已經成為了眾多家裝業主最大的愿望。近日,記者走訪了業內首家“透明消費”的闊達成品家裝,和他們一起,挖出那些和業主們“躲貓貓”的家裝貓膩。
設計費少交了,可是買主材被設計師忽悠了
在傳統家裝模式中,設計師作為唯一和業主自始至終交流的主要聯系人,其掌控了從設計到工程施工、主材采買等所有家裝關鍵環節。而設計師也正是傳統家裝模式中“貓膩”鏈條的主要負責人。經常的情況是,設計師通過讓業主少交甚至不交設計費作為拉攏業主裝修的優惠條件,再通過引導、帶領甚至強迫消費者購買指定的主材獲得大量的灰色收入。
■解決之道:
設計師平臺總體運作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將單個設計師為中心的傳統家裝模式變成由設計師團隊僅負責設計部分。比如闊達成品家裝設立了龐大的設計師設計平臺,由整個設計平臺為消費者直接提供相應的設計,單個設計師將無法介入具體的主材采購。從而保證了業主主材部分的“透明消費”。
聽對方講述想象中美麗的家,完工后卻并非和想象一樣
在45天的工程時間里,消費者會經歷哪些?增項?修改設計?返工?中期款加錢?總之,不管哪樣,消費者不得不掏腰包的原因很簡單,因為看不到真實的“家的模樣”,自然也就無從規劃未來的家,所以只能聽憑工程方的引導。最后的結果是:真實的工程款總是遠遠高于合同簽訂的款項,“家的模樣”也在一次次增項和修改設計中全然沒有了當初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