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技術層面講油企完全具備生產高標準燃油的能力,但標準遲遲不強推使得油企有了坐觀其變的最好借口;對車企而言,‘喝不到好油’也成為汽車排放降不下來的托辭。”一位專家透露。
石化企業“壟斷”標準制定權?
然而,在整個的油品質量博弈中,石化行業左右著油品質量標準的制定,環保部門和汽車企業的代表力量比較弱,少數石化壟斷性企業“壟斷”了提高油品環境標準的制定權。
據農工黨中央提供的數據,全國石油產品和潤滑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人員構成中,90.9%的委員來自石化系統、2.3%的委員來自汽車產業系統、4.5%的委員來自環保系統,主任委員來自中石化,且秘書處設在中石化;石油燃料和潤滑劑分技術委員會人員構成中,石化系統委員占70.3%、汽車產業系統委員占8.1%、環保系統委員占5.4%,主任委員來自中石化,秘書處也設在中石化。
“如此比例的席次,很難實現根據對環境質量的需求來制定發布機動車排放標準、測量方法和相應的燃料標準。”一位業內人士稱,“除非是給予環保一票否決權。”
農工黨中央提案認為,“當前我國缺乏一個既有管理機動車排放職責,又有管理油品質量職責的政府部門。”
據了解,國家標準委是油品標準歸口部門,能源局負責能源安全,質檢局負責市場售油符合國家標準,但這些部門都不能對油品質量的發展規劃、目標等提要求。而盡管油品質量與汽車排放息息相關,環境保護部目前也沒有相關的油品質量監管的權力。
在提及促進油品質量升級方面,金云也坦言,油品質量升級需要增加煉廠的基建投資和生產成本,加上油品升級提質不提價,沒有實施優質優價,煉油企業動力不足。“這需要增加大筆投入來獲得深加工的能力,但煉油企業目前一般都存在政策性虧損。”